穗开全国先河推行火葬 丧仪由繁入简

殡葬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1956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等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签名倡导实行火葬,只留骨灰,不保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从此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帷幕。 
    广州开全国先河推行火葬。不仅提倡由土葬向火葬转变,在遗体告别仪式程序上也进行了简化。如此一来,收费降低了,殡仪馆服务真正得以世俗化。 
    烧纸钱放鞭炮等仪式被简化  戴黑纱奏哀乐鞠躬被保留 
    广州市火葬的推行最早可追溯至民国初年,与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先后开设的粤光、别有天和乐天三家殡仪馆对市民开放服务业务不无关系。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上述三家殡仪馆合并,实行公私合营,全面对广州市民开放服务。“不仅提倡由土葬向火葬转变,在遗体告别仪式程序上也进行了简化,只保留了送花圈、戴黑纱、奏哀乐,和向逝者三鞠躬等环节。如此一来降低了收费,殡仪馆服务真正得以世俗化。” 
    梅向阳坦承,上世纪60至80年代这20年间,广州市的火化率一直徘徊在50%—60%。有关部门想尽办法做宣传,请郊区的村民到殡仪馆和火葬场参观,并在一些偏远地方设置殡仪服务点,使村民们直接感受到殡仪馆和火葬场对先人遗体的处理操作文明和规范,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另一方面,乡间丧葬职业人也发挥了改变村民观念的作用。2000年前后,广州市的火化率基本达到了100%。 
    据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叶春生介绍,旧时广州人出殡时还要撒路瘗钱,出殡的队伍里面有一个人专门点着一把火,边烧路瘗钱边给逝者照路,称为前往冥间的买路钱。走到街头、村口时,需要摆两条木板,叫奈何桥。过奈何桥,意为给亲人平稳过渡。“过了奈何桥回来时不能走回头路,一定要从另外一条路回来,怕鬼跟着回来。” 
    在殡葬服务中心工作30余年的傅伯告诉记者,90年代初自己刚到殡葬服务中心工作时,仍有不少前来办理丧事的市民会在中心门口烧纸钱、放鞭炮,甚至开坛做法事,以超度亡者。但近几年,人们观念不断改变,这一现象基本没有再出现了。

    入殓师李部长: 很多工作理念吸取了殡葬旧俗的精华 
    “我二十多年前从老家罗定来到广州,恰好看到广州殡仪馆招人,也没做过多考虑就报名了。”今年43岁的广州市殡仪馆防腐部部长李发均对记者说。报名时家里人没有反对?李发均笑笑说,报名前和家里人商量过,家人都表示同意,因为他的大伯就是在乡下做仵工。“我十二三岁时就看过大伯帮乡亲处理遗体,对这些不会感到害怕。” 
    1992年,刚刚20岁出头的李发均偶然得知广州市殡仪馆在招聘职工。受世俗偏见的影响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李发均当时年轻,胆子也够大,就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应聘,结果被录用了。刚到殡仪馆,李发均被安排在地下室的防腐部工作。 
    遗体防腐妆容是一门技术活。作为防腐组的技术骨干,李发均提议外请珠江戏剧院的专业化妆师来进行培训,指导防腐师们为遗体化妆。此后,广州市殡仪馆的遗体妆容从单一的油彩妆改为根据遗体特点进行油彩、粉妆选择的个性化化妆,使该馆的妆容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妆容后的遗体面容柔和,色彩清雅。 
    李发均表示,他入行后跟着馆内的老师傅苦练防腐化妆本领,有时回到乡下也会和大伯进行交流。“大伯经常教我怎样善待遗体,最重要手脚要轻,对面部的胡须一定要刮干净。”李发均每次工作前都要对遗体鞠上一躬,这个习惯也是受到大伯的影响。他认为,他有很多工作理念是从过去的殡葬旧俗中吸取精华进而改良的,“过去用柚叶浸水帮逝者抹身,现在柚叶很难找,我们就用鲜花代替,这样显得更庄重和文明,家属们也觉得满意。

发表评论